行业新闻|2025-07-28| 深圳维动自动化
行星减速机的轴向振动,本质是“轴向力失衡”或“轴向定位失效”导致的部件周期性窜动,其振动频率通常与转速相关(如随转速升高而加剧),长期会引发轴系磨损、轴承失效甚至壳体开裂。需从“轴向定位部件”“齿轮啮合”“外部连接”三个核心维度分析原因,结合振动特征(如是否伴随异响、温度变化)精准定位。
一、轴承与轴向定位部件故障
行星减速机的轴向定位主要依赖轴承(如角接触球轴承、圆锥滚子轴承)、轴肩、挡圈等部件,这些部件失效是轴向振动的主要源头:
1. 轴承轴向预紧力异常
预紧力不足:角接触球轴承、圆锥滚子轴承需通过“预紧”(如调整垫片厚度、螺母锁紧)消除轴向间隙,若预紧力不够,轴承在轴向会有“游隙窜动”(间隙通常>0.1mm)。旋转时,齿轮啮合产生的轴向分力会推动轴承内外圈相对滑动,形成周期性振动(振动频率与转速一致,手感为“轴向窜动”)。
特征:振动随负载增大而明显(负载大时轴向分力大),可能伴随“嗡嗡”低频声。
轴承安装错误:
轴承装反(如角接触轴承的“大口”未朝向受力侧),导致轴向力无法有效传递到壳体,轴承自身产生轴向打滑;
轴承外圈与壳体孔配合过松(间隙>0.02mm),或内圈与轴配合过松,旋转时轴承内外圈“不同步”,轴向出现冲击振动。
2. 轴向定位件磨损或松动
轴肩/挡圈失效:齿轮轴的轴肩(限制齿轮轴向位移)若磨损(如被齿轮磨出凹槽),或弹性挡圈断裂、脱落,会导致齿轮轴向窜动(窜动量可达0.5-1mm),啮合时齿面轴向冲击,引发振动。
特征:振动伴随“哒哒”撞击声(齿轮轴向撞击轴肩或端盖),停机后手动推拉轴,可感受到明显轴向间隙。
轴承端盖松动或变形:端盖通过螺栓固定在壳体上,若螺栓松动(参考“紧固件未紧固”)或端盖变形(如长期受力翘曲),会导致端盖与轴承外圈的贴合面间隙变大,轴承外圈轴向晃动,带动轴系振动。
二、齿轮啮合异常引发的轴向振动
齿轮啮合时的“轴向分力”是正常现象(如斜齿轮啮合会产生轴向力),但啮合参数异常会放大分力,引发振动:
1. 齿轮轴向定位失效
行星轮、太阳轮、内齿圈的轴向定位松动(如行星轮轴与行星架配合过松、内齿圈与壳体定位销脱落),导致齿轮在旋转时“轴向偏移”,啮合点沿轴向来回滑动,产生周期性轴向力波动,形成振动。
特征:振动频率与齿轮转速相关(如行星轮转速高,振动频率更高),可能伴随齿面异常磨损(轴向条纹状磨损)。
2. 齿轮加工/装配误差过大
斜齿轮螺旋角偏差:斜齿轮的螺旋角误差(超过±0.5°)会导致啮合时轴向分力忽大忽小;若配对齿轮螺旋角方向装反(如本应左旋配左旋,错装成左旋配右旋),轴向力会完全反向,冲击定位部件。
齿轮轴向错位:装配时太阳轮与行星轮轴向未对齐(错位>0.2mm),啮合时齿面接触区偏向齿宽一侧,产生额外轴向推力,引发振动。
三、外部连接与对中问题(易被忽视的间接原因)
减速机的轴向振动可能并非内部问题,而是外部设备“传递”的振动:
1. 输入/输出端对中不良(轴向错位)
电机与减速机输入轴连接:若刚性联轴器(如凸缘联轴器)安装时轴向未对齐(轴向错位>0.1mm),或弹性联轴器(如梅花联轴器)的轴向补偿量不足(磨损后补偿量<0.2mm),电机旋转时会通过联轴器传递“轴向推力”,迫使减速机输入轴轴向振动。
减速机与负载连接:负载设备(如丝杆、传送带)若存在轴向窜动(如丝杆螺母磨损),会将轴向力反向传递给减速机输出轴,引发振动(振动方向与负载窜动方向一致)。
2. 负载存在异常轴向力
负载设备本身产生轴向力(如斜齿轮传动的负载、丝杆升降机的轴向推力),若超过减速机轴承的轴向承载能力(如手册标注轴向承载5kN,实际负载达8kN),会导致轴承过载变形,产生持续性轴向振动。
特征:振动仅在负载运行时出现(空载时振动消失),轴承温度明显升高(超过环境温度40℃以上)。
四、其他辅助判断依据(结合振动伴随现象)
伴随现象 | 指向的核心原因 |
振动+轴承端盖处温度高 | 轴承预紧力不足、轴承外圈配合过松 |
振动+齿轮啮合区异响 | 齿轮轴向窜动 |
振动随负载启停同步出现 | 外部负载传递轴向力、联轴器轴向错位 |
振动+输出轴轴向间隙明显 | 轴承失效、端盖螺栓松动 |
总结
行星减速机轴向振动的核心逻辑是“轴向定位链断裂”——从“轴承预紧→齿轮定位→外部对中”的任一环节失效,都会导致轴向力无法稳定传递,引发部件窜动。排查时应优先检查轴承预紧状态(用塞尺测轴向间隙)和外部对中情况(用百分表测联轴器轴向错位),再逐步排查齿轮与定位件,避免盲目拆解内部结构。若振动已伴随异响或温度升高,需立即停机(轴向振动的磨损速度是径向振动的1.5-2倍),防止轴承卡死或轴系断裂。
微信扫一扫